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admin2025-07-03
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博主的自述:小时候,博主跟着妈妈一起出去玩,想吃街边卖的有些小贵的糖葫芦。博主觉得贸然提出要求,妈妈必然不会答应,于是走进超市后,他找了一个...

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博主的自述:小时候,博主跟着妈妈一起出去玩,想吃街边卖的有些小贵的糖葫芦。博主觉得贸然提出要求,妈妈必然不会答应,于是走进超市后,他找了一个售价非常昂贵的玩具,躺下开始撒泼打滚,求妈妈给他买。意料之中的,妈妈既生气又无可奈何,根本不同意。

 

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博主的自述:小时候,博主跟着妈妈一起出去玩,想吃街边卖的有些小贵的糖葫芦。博主觉得贸然提出要求,妈妈必然不会答应,于是走进超市后,他找了一个售价非常昂贵的玩具,躺下开始撒泼打滚,求妈妈给他买。意料之中的,妈妈既生气又无可

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博主的自述:小时候,博主跟着妈妈一起出去玩,想吃街边卖的有些小贵的糖葫芦。博主觉得贸然提出要求,妈妈必然不会答应,于是走进超市后,他找了一个售价非常昂贵的玩具,躺下开始撒泼打滚,求妈妈给他买。意料之中的,妈妈既生气又无可

于是,博主可怜兮兮地站起身来,对妈妈说:“不买玩具,那买一个糖葫芦吧。”妈妈一听,立刻大松一口气,博主遂得逞。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心理学原理。拿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。

调和折中拆屋效应”起源于鲁迅先生在《无声的中国》里举的一个案例。如果某个人觉得一间屋子太暗,想要在屋顶上开个天窗,这个建议可能并不会被采纳;而如果他提出了一种极端行为,要拆掉整个房子的屋顶,那么人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个更为温和的手段,也就是开天窗。

 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“中国人的性格倾向于求和和折中。”

拆屋效应的原理,就是当你想要实现一个目的时,就提出一个比此目的更大、更极端的需求

等被拒绝之后,再提出你原本的目的,这个时候人们答应的概略就会更大。

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,“中庸”之道流传许久,大家奉行“做人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。”目的其实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,只要这个人在我们的社交圈之内,就可能会有用的上的地方。另一方面,也是怕对方狗急跳墙,被逼到绝路做出激烈反扑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调和折中

 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利昂·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

人在做出决策时,如果失去一个评判的尺度,就会将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作为自己的评判的尺度。

当拆屋效应运用到实际中去,先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,对方拒绝后,可能会对你产生一种歉疚感

这种歉疚感来源于一种隐性的社会规范,那就是做一个“好人”,一个“乐善好施”、“宽容友善”的好人。

即使在不合理的请求下,对方会坚决拒绝,那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。一般人都不会连续两次拒绝同一个人提出的要求,更何况这时候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在接受范围之内的。因为随后的小要求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回归,将自己拉回到一个“好人”的道德标准上,因此更加容易被接受。

预期管理拆屋效应能够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主动权,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,那就是拉低或抬高预期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,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突然开窍,变得和平常人一样,我们会说ta“浪子回头”;可一个好人突然堕落,我们会觉得ta“原来是这样的人”,“以前真是看走眼了”。

 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因为我们对事物有一种觉知后的预期,对道德标准高的人或财富地位高的人,我们往往会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。而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,则更倾向于去挖掘他身上有没有残存的温情和良知。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明星自身塑造的人设过于完美,当他们被挖出有“抽烟”、“恋爱”等等这些放在寻常人身上不算缺点的地方,就会令粉丝们难以接受。拆屋效应也是如此。

 

一个关于人性的残酷真相:别人对你的伤害、背叛、抛弃,本质上是你配不上的问题

一个关于人性的残酷真相:别人对你的伤害、背叛、抛弃,本质上是你配不上的问题

我们先用一个极其不合理的激烈要求,直接拉低了对方对我们的期望同时,也是增加了对方对我们的忍耐度:“他能提出这样的要求,看来是铁了心了,没有挽回的余地了,我要怎么减少我的损失呢?”而这个时候峰回路转,你又摆出了一个极其合理的条件,面对这样的善意,对方感到有义务要偿还,因为你已经让了步,所以理所当然的,对方也觉得自己应该再退一步

权利动态其实,人际关系说白了,就是互相试探的权力游戏。高低位的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,低地位的人只能顺从,不能违逆。这些地位和权力可能会通过一些策略进行一定的扭转,但请牢记:“拆屋”是策略,“开天窗”是底线

 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当你应用这个策略对上不同的人和事,就要先行探听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在哪里。就像一位网友分享的故事:小时候他听说同学家拆迁分了一百万,很是羡慕,于是在学校要交学杂费时,父母问他要交多少钱,他脱口而出,要一百万!像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,若是放在人际关系中,可能会对这段关系带来很大的伤害。因为你不仅触及了对方的底线,还踩在对方的底线上提要求

 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拿捏住一个人,最狠毒的方式,不是谈条件,也不是画大饼,而是利用“拆屋效应”

拆屋效应需要你在明晰底线的情况下,提出一个超越底线的激烈请求,被对方拒绝后,再换一个绝对不超过底线的合理请求。其实这就是在挑战高于你层级的人的权力和界限,通过心理策略来获得对方的让步。

罗伯特·西奥迪尼在《影响力》一书中说道:“影响力是武器,既可以进攻,也可以防御。”

在人际关系中掌握主动权,不仅可以让我们为自己争取一些利益,还能在他人面前抬高自己的地位。

这其实需要我们在谈判前大量收集资料,或者足够了解谈判对象,才不至于产生矛盾,导致人际关系破裂。拆屋效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人性的门,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,并加以运用到生活当中。

生活中,你有拿捏过别人吗?

面对拿捏,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?

可能决定了你人际关系的质量~

评论
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!